导读
“嗨,您,让开,这边拍视频呢。”这一幕不是发生在什么影视剧拍摄现场,而是发生在北京的大马路上。
这句话是一名衣着靓丽的女孩,站在什刹海边北官房胡同拐角处,朝路过的行人喊的。行人看了看她,只能扭头离开。原本通行的道路被短暂“征用”,这些人到底在干嘛?您可能也猜到了,他们,在
“打卡”
。
早晨6点“第一拨就来了”
居民:基本上就别想睡了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有很多“网红打卡地”。北京晚报记者走访了这些地点发现,“打卡”似乎成了“打扰”的借口,正在影响原住民的正常生活。
北官房胡同紧挨着银锭桥,而银锭桥连接着什刹海的前海和后海。无论是北京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知道,这一块地方,几乎是北京最早的网红打卡地之一。
到了节假日,银锭桥上游人如织,大家挤在桥上,拿着各式设备一通拍。曾经,游人们还只是拍照片,现在随着短视频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边走边拍,桥上越发拥挤。
往胡同深处走,什刹海街道设置的文明旅游提示在墙上十分醒目,其中一条就是“私人住宅勿打扰”。除了官方给出的提示,有些四合院的院门上还有自制的告示,比如“非请勿入”“谢绝参观”“私宅勿扰”等等。
对于附近的居民来说,这已经不是新鲜事,但告示有时候也起不了作用。居民刘大爷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拿份报纸坐在自家院子门口。
刘大爷:“有进来的,怎么没有啊?文明的人,挡得住。不文明的人,你挡不住。我这一是看报纸,一是挡着点儿人,不然说不定就进院里,咔咔拍起来了。”
生在南官房胡同,长在什刹海边,刘大爷眼看着人来人往。在他眼里,胡同就是老北京的居民区,院子里头是自己的家,院子外面是遛弯闲逛的地方。但随着“打卡”人群越来越多,家周围的状况慢慢变了。据刘大爷介绍,最早的一波旅游团早上6点就来了。
刘大爷:“看完升旗就来了,我问过,主要是因为这边不要门票啊,也算一个景点。”
旅游团一来,胡同里的居民基本上就别想睡了。刘大爷不明白什么叫“打卡”,但他说,游客大部分是走马观花,拍几张照就走,有几个是真正想了解胡同历史的呢?
抱着路牌拍照片
为拍婚纱照站到马路中间
什刹海东边不远就是鼓楼,鼓楼南门的三岔路口,又是另一个“打卡”地。这个路口有从三个方向涌来的公交车、小轿车、电动车、自行车,川流不息。即便这样,打卡人群的热情依旧不减。
△骑车人只能绕着打卡人群走
单是一个鼓楼西大街的路牌,就不断有人抱着合影,因为人太多,有时甚至需要排队。
因为路牌就立在人行道最外侧,想拍清楚路牌,拍摄者只能不断往路中间靠,不知不觉就站到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的交界线上了,交通秩序就这样被挤得七零八落。正常骑行的市民,也只能等他们拍完,再继续通过。
民谣歌手赵雷在《鼓楼》里有一句词:“当路再次经过,时间是带走青春的电车”。因此,不少游客又拍起了公交车。他们挤在鼓楼南侧,等着路电车在鼓楼面前转弯驶过来,抓拍一段视频或照片。
打卡影响交通秩序的情况,还出现在东交民巷。这条全长多米的街巷,早就成了婚纱摄影和网红打卡的聚集地。
然而,在这条街上,机动车是可以正常通行的,游客就这样肆无忌惮的在路中间拍照,交通安全如何保障?
据了解东交民巷的状况,已经被媒体曝光过多次,但是,就目前看,打卡拍照的现象依旧普遍。
家居馆成了“摄影棚”
年轻人夜里居民楼“练胆”
除了北京特色的街巷,因为“打卡”遭了秧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原朝阳门百脑汇改造而成的美克洞学馆,就是年北京新晋崛起的打卡地。
这个外观纯白色的奇特建筑,实际上是一个售卖家居用品的商场。但热情的打卡人群,生生把它变成了“摄影棚”。
作为一个商场,客流量大自然是好事。但拍照打卡的人太多,影响了正常的顾客,有人投诉,工作人员也表示很无奈,只能站在打卡人群旁边,监督秩序。
另一个被颠覆了属性的建筑是福绥境大楼——西城区宫门口三条的这栋建筑,建成于年,共八层,带电梯,是当时的地标建筑。
随着时光的流逝,这里开始进入腾退程序,但依然有约20户居民还未搬离。慢慢的,在短视频平台上,福绥境大楼和“诡异”“惊悚”“探险”等关键词联系在一起。一些拍摄者特意选在夜里探访大楼,用晃动的镜头和颤抖的配音调动紧张的情绪。
有居民介绍,这里夜里尽是来练胆的年轻人,“这楼里本来就人少,他们一出来吓着住户,自己也吓一跳。”
另一处相对比较和谐的打卡地是西便门外大街10号院,这里是上世纪90年代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的取景地之一。据小区保安介绍,这里时不时会有人过来拍照,但拍张照就走了,不会过多打扰。
每到一个地方,合影留念
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这无可厚非
但是也要分情况、分场合
以影响他人作为代价
您觉得这回忆还能美好吗?
转发呼吁
打卡,请不要打扰
本文来源:北京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