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河蟹养殖常见疾病发生的环境因素 [复制链接]

1#

河蟹疾病发生的环境因素:导致河蟹发病的环境因素有水质因素(水温、pH、溶氧、盐度、透明度等)、池塘的空间和底质因素以及机械损伤等。水温:河蟹属变温动物,其生长适宜水温通常为18~28℃,超过这个范围或短时间水温发生剧变,往往会影响到其生长,从而导致抗病力降低,甚至会造成大量死亡。溶氧:河蟹耐低氧能力较差,一般要求溶氧在4~5毫克/升以上,低于3毫克/升时,就会严重影响摄食与生长,体质下降,抗病力降低。pH:河蟹的生长对池水的pH也有一定要求,通常在pH7~8的中性或弱碱性水体较适宜河蟹的生长,当pH低于6或高于9时,会使病原体大量繁殖或使河蟹幼体活动受到抑制,影响蟹的正常生长。盐度:河蟹属咸淡水洄游性水生动物,盐度对其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正常产卵受精需要在8‰~33‰的咸水中进行;胚胎发育与盐度密切相关,在新月透明期前盐度的剧变会引起胚胎的大量死亡;在育苗期,蟹苗的最适盐度为5‰~8‰,低于2‰时,因蟹苗需消耗大量的能量调节渗透压,导致体质下降而不能顺利蜕皮变态,对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强;幼蟹则要求在淡水中生活,盐度过高,也会抑制生长,造成疾病或死亡。透明度:河蟹生长期要求水质清新、池水透明度较高,当水质严重恶化、透明度降低时,表明水质过肥,有机质含量升高,氨氮、亚硝酸氮含量超过正常指标,水质恶化往往极易引起蟹的疾病而导致死亡。空间:空间因素包括水体面积的大小及水的深度。河蟹有“占地盘”穴居及自相残杀的习性,水体大,相对密度大,自相残杀机会就小,另外饵料也相对丰富,水体自我调节能力较好,受外界环境影响小,蟹生长快,其疾病发生的可能性也就小;相反,水体小,养殖密度高时,则生长速度减慢,疾病相对较多。幼蟹的蜕壳与水位深浅相关,太深会影响蜕壳及生长,甚至引起死亡;太浅时,水温水质易变,也影响到生存。

水生植物:水生植物能为仔蟹提供栖息、蜕壳的环境,也可为其提供新鲜可口的植物性饵料,还可降低水中的氨氮,增加溶氧,改善水质。水草是否丰富,对提高仔蟹的成活率极为重要。底质:池塘底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河蟹的健康。池底淤泥太多,水质易恶化,细菌及其他病原体大量孳生;池底太硬,则幼蟹活动时腹部易受伤。机械损伤:由于苗种长途运输或平时的扦捕操作不仔细,易使机体受到机械损伤,为细菌、真菌及其他病原体的入侵感染提供了条件。(文章来源:淡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

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