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校班主任道出扎心真相父母的水平才是孩子 [复制链接]

1#
北京扁平疣医院好不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index.html

前几天,跟一个老朋友有约,一起在餐厅里边吃边聊,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起孩子相关的事。

她的孩子比朵朵大一些,今年正在上小学三年级。一坐下,她就开始长叹短吁:

“你说都是同一个班,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室,怎么孩子和孩子之间差了那么多?”

原来,她家娃正好处于“魔*三年级”,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处于情绪风暴的中心。

从前大考小考总能有个分,门门课最少也是90分以上,孩子看着跟班上同学间的差距也没那么大,她还喜滋滋的。

结果迈入三年级,孩子的学习肉眼可见地吃力起来,常常会跌下90分。

而且班上有些同学的学霸潜质也渐渐显露。

直观表现在大小考试的成绩和课堂、课后的表现,自家孩子追得吃力,而学霸同学无论是学习效率、习惯,都呈现“碾压”之状。

而老师看在眼里,也好几次在地跟她沟通时旁敲侧击,建议她对孩子的学习再多用用心,免得孩子之后被落下太多。

不得不说,这对一个学龄娃老母亲来说,算得上自尊心遭到“暴击”了。

同校同班,现在的大环境监督下,老师也不大可能真给哪个学生“开小灶”,那么最合理的猜测,根源可能确实还在孩子自己与家庭教育。

看着她这样子,我不禁想起前些时候看到过的一个视频:

武汉的一位女老师,因自己班里成绩前两名的学生要一起转学,在办公室里忍不住痛哭。

一边哭一边诉苦说,自己班以后就要成年级倒数第一了,想起来比自己离婚还要伤心!

而旁边的同事却被她这个话语行为逗乐了,忍不住大笑起来。

笑归笑,但是这个班主任的反应,揭开了一个大家都避而不谈却无法否认的问题:

好学校好班级的“好”大多千篇一律,而决定它们能成为这个“好”的因素,师资只能排第二,只有生源本身才是决定因素。

所谓的生源素质,归根到底是由家庭教育决定,也就是说,父母的水平才是孩子之间差距的原因。

一个“牛”家长,顶过一个好老师

我有一个在中学当主科老师的亲戚,在朵朵幼升小之前,我曾经去咨询过她关于孩子入学后的事。

其中她跟我说起的一件事,大大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

一个班里初入学时分到的学生成绩与学习氛围,比这个班配置老师是否资深更重要。

她给我举了个例子,在他们学校里,有平行班也有重点班,在平行班里,学生们扎堆玩游戏的风气,就是比重点班要厉害。

最大的一个原因,还是气氛的问题,学龄孩子,班级就是一个提前的小社会,作为群体生物,人类“跟风”、融入群体的意愿可以压倒一切。

平行班里的学习氛围一般,不管多么资深的班主任来也很难改变这种状况,只要几个学生开始玩游戏,其他人就会跟上。

这就跟孩子们总会去看同一个动画片、要求买同类的玩具甚至上同样的兴趣班一个道理。

为什么家长总希望孩子跟“好孩子”做朋友,希望进重点学校重点班,因为潜意识里大家多少能感受到同龄人对自家孩子的重要影响。

班上成绩好的学生多,学习气氛自然更浓厚,其他的学生受到的影响也可能更加正面,整个班级的成绩状况会如何发展,不言而喻。

对班主任来说,除了完成每个学生的基本教学任务,班级的整体成绩是逃不掉的“业绩”。

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小学和初中一般不允许分出重点班、实验班,所以一般为了最大效率地平均成绩,都会使用S型分班制度:

因此,在班级中前几名的同学,对班级整体成绩影响是很大的,甚至可以说,平均分就是靠这一两名同学拉起来。

“失去”了前几名的同学,一来是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是会受影响,二来就是直观的班级平均成绩的影响。

所以那个因为第一、第二名转学而痛哭的班主任,其心态如何我们也能略晓一二了。

回到生源问题上,好的生源,带来好的学习气氛,甚至能够反馈给学校和班级本身。

有时候不知不觉,就连家长自己都会被这种氛围所影响,当你家孩子同学的家长都在“鸡娃”,那种紧张感是会传染给你的。

“佛系”家长变得不那么佛、学渣爸妈开始努力自我提升:总不能让自己的水平影响孩子的学习吧?

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最终也会反馈到孩子真身的学习状况,可以说,一个学霸家的“牛”家长,甚至比一个厉害老师对班级成绩的影响还要大。

家长的教育理念,是孩子学习的基石

学校教育是钢筋水泥,而家庭教育,却是地基。

如果地基都没有挖深打劳,那么不管之后的钢筋水泥质量多好,“工人”的水平多高,也往往容易造就一栋“危楼”。

也就是为何“可怕的三年级”现象,总是屡见不鲜的原因。

因为小学一、二年级作为过渡期,课程不多,学习内容也比较简单,无论是课堂表现还是考试成绩,都不容易看出差别。

而这个时期,往往是真正打基础的关键时间。

小学一、二年级,孩子刚刚从学前跨入学龄,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各种社会化行为习惯都在渐渐养成。

学前幼儿园阶段,孩子们通过一定的家庭学科启蒙,开始对获取知识、乃至学习这件事有所了解与体验。

进入学龄,家庭教育更是塑造孩子日常行为与学习习惯的关键力量。

家庭教育在其中起的作用,并不在于能给孩子辅导多少作业、教会多少题,这个本质上也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有能力做到的事。

而是父母在其中,需要引导孩子所有学习习惯的养成:

做学习计划、执行计划、能养成劳逸结合的习惯、课堂上高效听课、从预习到复习、查漏补缺……

这些好的学习习惯,会伴随着孩子的整个学习生涯。

我们看一些孩子总是学得轻松高效,就是因为他最开始的习惯养成得很好,学习过程中当然就事半功倍。

在校期间,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程,能造成的差异化不大,更多还是家长的言传身教。

上课时注意力是否能集中,做题时有没有检查的习惯,都会直接影响孩子书面成绩的高低。

除此之外,孩子的学习态度,也是在这个时期由家庭教育逐渐形成。

孩子在三年级之前,考试考多少分可能并不能代表什么,但三年级前孩子的学习态度,却能直白地预示孩子之后的学习之路。

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兴趣浓厚的孩子,永远是班级里成绩优秀表现亮眼的那一个。

我听过很多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态度是:随便学学,不用太努力太累,也过得去。

这样的想法,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的学习的态度,基础打得“随随便便”,未来“建房子”的时候必然就成了摇摇欲坠。

家长的教育理念打造出孩子学习的地基,只有打得够深够广,未来孩子的“学习大厦”才能扛住各种应试升学的飓风考验!

·写在最后·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我小时候对这句话似懂非懂,直到当了妈妈、开始操心孩子的学习,才渐渐明白了这句耳熟能详的箴言背后的深刻道理。

现在除了常规辅导监督朵朵的学习外,我也开始慢慢给豆豆做各学科的学前启蒙。

作为“普妈”不求养出小天才,但有朵朵启蒙的经验兜底,我希望能在豆豆的启蒙之路上能避开曾经的坑与弯道。

为孩子的学习打地基这件事,是每个家庭现实面临的问题,也是普通家庭托举孩子“逆袭”的最好方法。

家校共治,不是任何一方做甩手掌柜,而是两头抓,共同协作给孩子搭起一座根基牢固楼身扎实的“学习大厦”。

作为家长的你,是否已经准备好为孩子筑建这个学习地基?点亮在看,留言告诉我你们家的家庭教育方式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