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孩子拖拉的原因和对策 [复制链接]

1#

经常有朋友反馈,自家娃磨蹭、拖拉,而且有些已经变成顽固的“拖延症”,让家长头疼。

近日在一个育儿群里,又有家长反映此事:孩子吃饭拖拉,导致上学迟到。

从这张图片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孩子经常吃早饭拖拉;

◆家长的常态是催促,而且比较“凶”;

◇把催促改成提醒,没有什么效果;

◆上学迟到,孩子内心忐忑;

◇父母控制住不指责,但奶奶又提醒。

◆孩子反驳奶奶,说老师不会批评。

我们把这个事例放一放,先讨论孩子为什么会磨蹭和拖拉。

孩子为什么会“拖拉”?

家长大包大揽导致孩子能力不足,效率不高

现在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在生活上,家长对孩子照顾得特别周到,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些家长担心孩子磕碰摔跤,经常抱着孩子,或者紧紧地牵在手边。

大包大揽和过度保护的结果就是:孩子自理能力和运动能力欠缺。

有些孩子到了幼儿园,不会自己吃饭、上厕所、穿衣服。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他们做这些事情的速度很慢,表现出来就是磨蹭。还有些孩子动作迟缓,跟敏捷的孩子相比就显得拖拉。

到了孩子上小学的年龄,包揽型的家长喜欢给孩子整理学具,准备服装,甚至帮他们穿衣梳头。学校没有人帮孩子做这些,他们课间和放学时收拾书包和衣服的时间会比较长,容易给人磨蹭的感觉。

父母急于求成,但孩子能力没达到

很多生活上大包大揽的家长,在孩子的学习和与学习相关的事情上却比较心急,经常提出超出孩子能力的要求。比如两三岁认字、学钢琴,四五岁学加减乘除,六七岁连续写两个小时的作业等。

有位朋友,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前些日子放寒假,学校布置了不少作业,光语文就要求每天背一首古诗。她另给孩子布置了家庭作业,语文、数学、英语都有,比如英语要求孩子每天背10个单词,结果孩子消极对付,两个星期背了不到20个。有一天我听见她给孩子打电话,说:“你这会儿闲着也是闲着,赶紧背几个单词吧。”

孩子的成长有一定规律,他只能做与自己年龄相称的事情,如果超出他的能力,会显得笨拙,甚至表现为“怠工”。

两三岁的孩子,小肌肉动作方面处于简单控制阶段,如撕软纸,把积木放进筐里,推小车,捡拾树叶等,能做到这些就很好。握笔写字和弹钢琴等对小肌肉能力要求比较高,通常适合5岁以上的孩子。六七岁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半个小时左右,让他一气儿写一两个小时的作业,效果通常不会好,而且孩子容易疲劳,从而产生抗拒之心。

孩子缺乏自信导致裹足不前

由于家长大包大揽限制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或者期望过高超出了孩子的能力,导致有些孩子对自己没信心,不愿意尝试。

当他们不得不去行动的时候,他们会特别小心,小心到每走一步都要斟酌一番,或者对之前的步骤疑虑重重。

有位朋友,认为早上学比较好,在孩子不到6岁时送去了小学。孩子本身不是超前发展的儿童,尤其是数学的敏感期滞后。在一年级时,成绩在班上属于中等,但学得有些费力。我建议她让孩子复读一年,她不愿意。到了三四年级,孩子成绩比较靠后了,经常倒数几名。家长着急,又是找家教,又是自己找题给孩子做。但是收效甚微,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学习,尤其不喜欢数学,做题时常常东张西望,或者借故离开书桌。我建议她降低难度,找一些低年级的题给孩子做,让孩子能轻易做对,产生成就感,慢慢培养兴趣。她采纳了这个建议,确实有一些效果。孩子后来主动找题做,做题的速度和专注度也上来了。

通常,孩子对自己有把握的事情表现得比较积极,反之则畏缩或逃避。拖延是表象,没有兴趣和信心是内核。

内心抵触,拒绝“配合”

有些孩子的拖拉,不是能力达不到,也不是缺乏信心,而是在家长的长期催促下,心里厌倦和烦躁,他们把主要精力甚至全部精力都放在对抗家长上,不愿意去内省,自律也因此培养不起来。

以文章开头的故事为例。按时上学不是很难的事情,但孩子似乎不上心。可能这个孩子是慢性子,也有可能是故意慢慢吃挑衅家长。家长的催促是常态,孩子不理会或找理由开脱。父母好不容易控制住不凶她,但还是忍不住“提醒”,这一提醒,孩子又把注意力放在对抗家长上。老师没有批评孩子,其实是给了孩子一个内省的机会,父母也控制住了不去批评孩子,非常好。可惜老人又上场叮嘱,孩子原本忐忑,又回到跟家长交锋的状态。

这种情况,如果家长能保持沉默一段时间,让孩子自己规划,自己做主,自己承担相应后果,大多数孩子都会朝着反思—改进的方向转化,逐渐走向自律。

在生活中,不少家长控制不住自己,或者不相信孩子能自我管理,总在孩子身边叨叨。有些家长试着“放手”,但坚持不了几天又恢复原状,还抱怨:“我试过了,不行,我家孩子不适合自我管理,就得家长管着催着。”

其实,只要家长换位思考,如果自己的父母或者单位领导,总是催促、埋怨和指责自己,自己会是什么心情,自己会积极改进,还是找理由开脱,就能理解孩子的拖拉了。

有的放矢,帮助孩子提高效率

分析完孩子“拖拉”的原因,对策也就呼之欲出了。

①放手让孩子锻炼

不要担心孩子弄脏环境和衣服,不要嫌弃他干得慢干得不周全,不要害怕他摔了磕了。适当的冒险和摔打,对孩子的能力是很好的锻炼。干得多了,也就干得好了,干得快了。

②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建议读一些好的育儿书,或者跟育儿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找到自家孩子的“敏感期”,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给孩子制定的目标是“跳一跳够得着”,甚至是“伸手能够着”,孩子能预见结果,比较容易迈步。

③培养孩子的自信

自信来源于成就感,成就感来源于进步。尽量多鼓励少打压,尽量看到孩子的努力而不是松懈,尽量不要拿自己的辉煌历史或别的孩子的闪光点来贬低或“激励”孩子,这只会让他们退缩。

④借助“外力”推动孩子

如果家长无法保持沉默,或者孩子确实不能接过自我管理的重任。可以试试借助一些小“道具”和外来物来帮助孩子。

计划——在孩子上小学后,对文字敏感的孩子甚至可以在幼儿园大班,引导和帮助他制定“日程安排”,或某个事项的时间安排。可以用“倒推法”。比如,打算早上7点30出门,那么7点25应该吃完饭,7点要开始吃饭,6点55要洗漱完毕,6点40要起床(前提是书包前一天已经整理好,否则还要把起床时间提前)。这些计划最好让孩子主导制定,他会执行得比较好。

闹铃——根据孩子的喜好,买一个可爱的闹钟,或者用手机定一个有趣的闹铃,让它们代替家长,来提供“唤醒服务”和“提醒服务”。有些孩子可能需要定一个“延时闹铃”,醒来后在床上缓一缓,或者吃饭时有个“收尾期”,后续动作更利落。

游乐——有些孩子拖延是因为一旦自己快速完成任务,家长马上布置新任务,反正不能“闲下来”,索性拖着不做完。建议允许他在保持质量的前提下完成适量作业后,可以自行支配时间,比如找小伙伴玩。

玩耍和休息,都是孩子生活的重要内容。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才能让孩子保持好的状态,做事效率自然就高了。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