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依然是那个孩子,我们需要看到作为孩子的脆弱。
作者:酷老姜
首发:正反读书(ID:changjiangwenyi)
春节尚未结束,孩子即将开学,一个热搜却让人痛心。前天,18日下午,江苏扬州发生惨剧,一名11岁女孩坠楼。急救人员赶到现场时,女孩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据媒体报道,该小区居民描述,女孩在坠楼之前,似乎因为假期作业的问题跟母亲发生争执。据目击者称,当时小女孩的家人从楼上跑下来,看着倒在鲜血中的孩子,悲痛欲绝,撕心大哭,瘫坐在地上。网友评论:“心痛死了。现在的小孩太可怜了……”“现在有的小孩真的说不得打不得,以前我们学校老师打在家父母打,一个个坚强的很……孩子不好管。”“你骂孩子,他不会停止爱你。但他会放弃爱自己。”在不了解事情真相之前,先不评价这件事,不去轻易推测。今天,从这个悲剧写起,是更想从自身作为父母角度,说说亲子教育中的反思。正如刘娜曾言,悲剧的意义,不仅是眼泪和伤痛,还是把问题以极端的方式显现出来,让我们在思考、追问和行动中,去呵护更多弱小而珍贵的生命。如果说亲子教育中,父母最需要重视的能力是什么?我的答案是——反思的能力,好的家长都乐于并善于反思。避免悲剧重演,亲子教育要走出三大误区。01
关键问题不在于我们有多爱孩子,
而在于我们如何爱孩子
如果你问扬州坠楼女孩的妈妈,她爱孩子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知情人称,小女孩今年11岁,平时很阳光,开朗可爱,见人笑眯眯的。孩子的父母、奶奶也为人和善,和邻居相处很好。女孩坠楼,最悲痛的,也莫过于父母至亲。可很多父母面临的问题是,对孩子的爱表达得不到位,孩子不能接收到。甚至事与愿违,父母的爱到了孩子那里,变成了控制,变成了恨。科恩在《无条件养育》里一书提到了“有条件的爱”和“无条件的爱”的区别:家长对于孩子的爱到底是出于“他们做了什么”还是因为“他们是谁”。前者是有条件的爱,意味着孩子只有在做到家长期望的事或是达到了家长所规定的某些标准之后才可以得到;后者则是无条件的爱:这种爱与孩子做了什么毫无关联,无论他们成功与否,无论他们是否乖巧,无论如何,都毫无保留地给予他们爱。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爱的感受,我的选择是——心疼。对,心疼,父母对孩子本能的情感。看到幼小孩子表现的懂事、乖巧远超其年龄时,我会心疼,心疼懂事太早的孩子童年短。看到表现顽劣的孩子在提及父母时瞬间落泪,我会心疼,顽劣并不妨碍“坏”孩子对父母天然的爱。孩子的“乖”,会心疼,孩子的“坏”,会心疼。我爱他,仅仅因为他是我的孩子,而不是他的表现乖巧或是成绩优异。我爱孩子,会看到他的具体状态,他此时面临的具体困难,而不会强加我的期待,不会因为自己的期望落空而对孩子失望。因为心疼,看到的是孩子的不容易,孩子面临困境时的无助,这个时候,又怎么忍心去奚落、教训孩子呢?如果说应试教育、作业繁重是大环境所迫,家长表示无奈,最起码可以选择帮助孩子释放压力,不要做“帮凶”。让孩子知道,你是他永远的支持后方。02
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不应该是“如何能让孩子听话”,而是“我的孩子需要什么”
在孩子多天大时,我曾给孩子写信道,宝贝,妈妈不需要你成为一个乖孩子。因为作为一个以“乖孩子”形象成长了20余年的妈妈,深深懂得“乖”背后的隐忍与抑制。当孩子3岁多,越来越有自我意识、主见。出门玩,迟迟不愿意回家,设闹钟、催促、引诱一一失效,只觉一股热流直冲大脑,耐心、温和通通忘记,忍不住吼,乃至不顾孩子的大声啼哭,欲强行抱回家。孩子大哭,我意识到自己的失控。情绪平静,我抱拥着孩子,轻声地说,妈妈知道你还想在外面玩,但是现在到睡觉时间了。我们休息好,明天才能继续出来玩……孩子情绪稍微平静,带着哭腔说,我想自己按电梯。(于3岁孩子而言,不愿意回家的事已经翻篇,变成了自主按电梯的请求。)“好的。你自己去按电梯。”挂着泪滴的小脸立马转为笑脸,平静回家。说这个小经历,是想说,即使我抱着“不希望孩子成为乖孩子”的初衷,但具体的育儿中,还是忍不住以父母的权威试图去强制孩子,期待孩子听话、省心。更别提把“孩子听话”视为教育目的的很多父母了。所幸,一边“掉坑”一边反思,不时将自己拉回育儿初衷,迷途知返。《游戏力》一书里提到,就在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也就是他们发脾气、骂人、行为不端时,我们还是一怒便施以惩罚,或者因为觉得受伤而把他们拒之门外。我们暂时性地忘记了孩子脆弱这个事实,就像他们暂时忘了应该合作、分享、保持镇静和遵守规则一样。电影《狗十三》里,李玩最终成了爸爸眼中成绩优异、听话的乖孩子。同时,李玩某部分的自我也死了,她在大人面前学会了伪装,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她与爸爸亲子关系的隔阂。时常的育儿反思,会让我们忆起孩子当初的降生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会让我们想起孩子生病时自己的耐心,会提醒我们希望孩子健康快乐的朴实心愿……即使他不爱学习、作业不按时完成,辅导作业的你忍不住暴跳如雷时,依然要记得,这些行为表现只是暂时的,孩子依然是那个孩子,我们需要看到作为孩子的脆弱,我们需要看到问题背后的原因和孩子的需求,孩子需要我们一如既往的爱和支持。03
我们是在养孩子,
不是在养简历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如果你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