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孩子不听你的话,而老师一句话却顶你 [复制链接]

1#

作者:钱志亮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许多家长都发现,孩子上了幼儿园小学之后,常常不听自己的话,可却格外听老师的话。就像一个妈妈曾说:“平时我让孩子做什么,他不是磨磨唧唧、拖拖拉拉就是要跟你讲条件,一点也不配合。老师的话就像圣旨,比什么都管用,他都不用我们提醒,自觉地就照老师说的做。”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里有4点值得反思,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01学校环境中有明确的规则首先,孩子更愿意听老师的话,因为学校环境中有清晰明确的规则。规则,就是行为的界限。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有了规则,孩子心中也会有一杆秤。正如杜布森博士著作《勇于管教》中说:“如果悬崖边上设有栏杆,那么人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因为不会害怕摔下去;如果没有栏杆,大家在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别说站在悬崖边缘往下看了。栏杆就是界限,知道界限(规矩)的孩子会有安全感,相反,没有界限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里。”而许多家庭中呢?可能很难说出几条明确的规则出来。孩子的行为没有一个具体的参照标准,就不容易形成好的行为规范。家长说教再多,也抵不上明确具象的规则来得有效、省事。这就启发我们,“家有家规”是很有必要的。家长应该和孩子商量着制定一些行为准则,写在纸上贴在家中显眼的地方。比如9点前必须上床睡觉、玩完玩具必须自己收好放回原来的地方、电视只有周六周日可以看30分钟,等等。幼儿园、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一阶段要求严格一点,孩子养成好习惯,后面也就可以逐渐放手,不需要规则的约束,孩子也会自觉调整行为。02老师能够坚持原则、奖惩分明有了规矩,还得有原则地执行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在学校中,老师对于规则会严格执行,不会随意妥协更改。比如学生打架生事,上课偷看课外书等,就会给予相应的惩罚或批评;谁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帮助同学、作业写得全对,就会给予表扬或是小红花的鼓励。老师有原则,奖惩分明,看得到学生的问题,也懂得欣赏学生的优点,因此能够在学生心中能够树立起威信,学生自然愿意听从老师的话。而反观一些家长,时常没有底线,不能坚持原则,常常因孩子哭闹或撒娇就妥协。比如说好了只能看30分钟电视,孩子哭着还要看,家长心一软,就让孩子继续看。这样一来,规则就失去了效力,家长说出的话在孩子心中也会失去分量,于是便会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听自己的话。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缺少肯定和鼓励,只会抓住孩子的缺点,看不到他的优点,孩子被认同、被欣赏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会影响他的表现。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领悟到:家长对于原则性问题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底线,不要让孩子觉得规则是可以被打破的;奖惩分明,做的不好需要让孩子接受惩罚,做得好的地方也要及时肯定、鼓励孩子。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发展得好,内心会渴望自己变得更好,于是自觉地朝积极的方向发展。03老师情绪更稳定,具备更好的沟通能力很多情况下,越是对待亲近的人,我们的言行越是容易失了分寸。老师对待学生,是平等尊重的态度,当学生出现一些问题行为,也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一个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首先会耐心、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聊聊,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免会错怪或误会了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种可交流沟通的平等氛围,更愿意说出自己的心声,也更能听进老师的话。然而在家庭中,家长常常因为对孩子的过度关心、焦虑,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一旦发现孩子的什么问题,总是容易“上头”,首先发一通脾气,大吼大叫。这阵势,孩子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家长的情绪上了,反而不利于孩子从根本上认识到问题所在。家长总是情绪化,也不利于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损伤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不好了,家长的教育就会大打折扣。这就告诫我们,作为孩子最亲近的父母,不管孩子再小,也要把他当做平等独立的个体看待,不随意斥责、打骂,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首要一点是好好沟通,懂得倾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