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会变魔术的院士张金哲98岁依然坚持出
TUhjnbcbe - 2023/6/20 18:40:00
北京治疗白癜风疼吗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120/4561809.html

爱孩子:哭声就是最好的诊断依据

周一清晨,进入“寒假模式”医院,又迎来了每年的寒暑假高峰期。门诊大厅里,熙来攘往人群中,一位穿着白衣的长者正步履稳健地赶去诊室出诊。这就是9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小儿外科的创始人张金哲。98岁的张金哲至今依然坚持每周两次门诊:周一和周四。张老有个习惯,对每一个病人起身相迎、起身相送。从医70多年,这个习惯也坚持了70多年,即使现在年过九旬,见到患儿和家属走进来,他依然会站起来相迎。

这一天上午,来到门诊瞧病的是一个肚子疼的孩子。“其实孩子的肚子没有大的问题。”家长带来了一寸多高的血液化验和影像资料,一看就医院反复多次就诊。要让家长相信孩子肚子疼没有问题,确实还有点难度。张金哲让孩子躺在诊床上,开始给孩子进行触诊检查。触诊是外科最基本的检查手段,张老那双握了几十年手术刀的手,现在没有当年那么稳了,但有力的轻轻触动,可以感到张老的自信仍在。

“来,家长也来摸摸。”患儿的妈妈有点迟疑的走了过来,伸出手跟着张老的一双手一起感知。“您看,这是肚脐,从这里慢慢按下去,是不是能够摸到脊梁骨?”孩子妈妈轻轻的按着,随后跟上了张老双手的力度,“是是,确实能摸到。”“好了,您请坐。听我给你讲讲。”张老给患儿家长讲起了科普。“脊梁骨前面有大动脉,您感受到了吧?脉搏在跳动。”怕家长听不懂,张老说,从肚脐摸到脊梁骨,就相当于从前墙摸到后墙,还摸到了血管。“血管周围有没有小瘤子、小疙瘩,肚子里面有没有小疙瘩,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如果孩子肚子里长了东西,一按肚子他就会绷劲,现在肚子软软的,说明没问题。”家长听了张老的话,频频点头,连连说,听懂了!听懂了!

送走家长之后,张老告诉记者,预约到他的门诊来看病的家长,医院反复就诊的患儿,“必须要给家长解释得特别清楚。”其实,张老不仅对待家长特别耐心,对孩子更是出了名的耐心。很多人听到孩子哭闹就会特别烦躁,但张金哲听到孩子的哭声,从来不烦,甚至还很喜欢。他经常说,孩子的哭声其实就是病情最好的诊断依据。怎么判断一个孩子的健康状况?看两点:吃和玩。如果一个孩子的饮食没有大的影响,能吃能喝,健康上就没有大的问题。“只要孩子能吃爱吃,说明孩子从精神系统到消化系统都没有问题。”第二个判断标准就是玩,如果孩子睁开眼睛就不闲着,蹦蹦跳跳,开开心心,也说明健康上没有大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个“长”的要求,就是每天都要生长,“三个月量一量,身高体重都在适度增加,基本上就是健康的孩子。”

爱医学:不为良相宁为良医

张金哲的办医院东南角的一座小楼里。他的办公桌对面,立着一个桌签:胡亚美,小儿白血病专家。全国儿科界至今只有3名院士,除了去世的诸福棠,剩下的两位都在这里了。

张金哲的医学事业始于年。那一年,在兵荒马乱中度过中学时代的张金哲准备考大学,抱着“不为良相,宁为良医”的决心,张金哲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系。年,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后辗转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上海医学院,年毕业。年医院外科住院医师及总住院医师。年,医院创建了小儿外科,成为中国小儿外科三个创始人中工作开展最早、声望最高的一个。年,受著名儿科专家诸福棠教授的邀请,张金哲调入新建医院,历任外科主任、副院长及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教授。以后至今,医院小儿外科特级专家、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老经常说,现代儿科奠基人诸福棠教授及胸心外科奠基人吴英皑教授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正直做人与严谨治学之道。”

从医70多年,张金哲不仅收获了患者的认可,还得到国际同行的肯定。现在国际上有多个以张金哲名字命名的治疗方法,包括“张氏钳”“张氏膜”“张氏瓣”等。年,张金哲在意大利接受英国皇家医学会小儿外科最高奖—丹尼斯·布朗金奖,这一奖项被公认为是小儿外科界的“诺贝尔奖”。年,他获得了世界小儿外科学会联合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张金哲的治学之道是团结国内同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针对国内现实加以改造,目标是向全国推广,扶持各地专职或非专职小儿外科同道提高技术标准,这种观点受到国内外的称赞。上世纪50至60年代,我国小儿外科重点工作为各种急症,他在婴儿感染及急腹症方面创新了简易疗法,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年前,新生儿皮下坏疽死亡率达到%,经过张金哲的创新,当年新生儿皮下坏疽死亡率的就降为10%,以后逐渐成为罕见病,现在的年轻家长甚至根本没有听过说这种疾病。小儿阑尾炎也是外科的常见病,张金哲带领团队,创造了30年例无死亡、急性绞窄性肠梗阻包括坏死休克患儿连续例无死亡的记录。上世纪80年代以后,张金哲对腹部畸形手术进行了简化与改进,他还开发创造了中医外科技术如小儿肛瘘挂线疗法与小夹板配合牵引治疗小儿骨折等等,在国际上表现了中国小儿外科的特色。

对于小儿外科医生来说,他是高山仰止的前辈,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张金哲就是位会变魔术的老爷爷。做检查孩子会闹,张金哲随手拿来一个耳镜,一下子就变没了,一会儿又变出来,孩子笑了,检查也能顺利完成。他的白大褂口袋里还会塞满了小纸条、小器械,小纸条上是小儿常见病的症状、治疗要点、注意事项等,给家长带回去的。小器械是为了便于随时给孩子做检查,省得他们在门诊和手术室来回折腾。张金哲家里还准备了好多玩具,喜羊羊、灰太狼这些时髦的玩具,张老都有,“给小朋友的。”

爱生活:一生努力,两袖清风

年过九旬之后,经常有人向张老请教养生之道。说起养生,张老似乎没有刻意的养生之道。“很多人问我怎么吃才能健康,我认为吃的目的第一是解馋,第二是解饱,第三才是养生。”张老说,自己吃饭不忌口,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我顿顿吃肉,虫子肉也吃,但每顿吃得不多。”张老吃得不多是有原因的——上世纪70年代他曾经因为“胃癌”做过胃大部切除手术。那次手术,张老记忆犹新,“给我做手术的都是我的学生,当时手术采取的针灸麻醉,手术全程我都处于清醒的状态。”手术开始了,腹腔打开了,学生们一看,没有肿瘤!“老师,怎么办啊?”如果是胃癌,就需要做根治切除手术,切除范围大;如果不是胃癌,就是普通的溃疡,小范围切除就可以了。学生们不知道怎么办,只好问了躺在手术床上的老师,“按照原计划做手术。”手术之后的病理检查证明不是胃癌。如今说起当年的经历,张老没有任何抱怨。

从吃饭到治病,处处体现着张老的豁达与宽容。现在,他依医院上“半天班”,定时出诊,定时查房。院内外杂志的约稿、改稿,张老都会在限期内完成。他经常说,长寿不能只给别人添麻烦,还要为社会工作,这是目的,也是动力。业余时间,张老最大的兴趣就是看戏,“我曾经当过10年的京剧团团长。”前些年,张老经常拉起胡琴唱一段。这两年,听力有些下降,虽然与人交流没有问题,但对于要求甚高的张老,担心拉胡琴有失音准,就放下了胡琴,专心听戏。90岁时,张老依然坚持骑自行车上班。这几年,张老不再骑车上班,但会在家里骑车,“每天5公里,雷打不打。”每天晚饭后,张老会吃上一块糖,20分钟后,他会坐在健身车上,“20分钟,5公里。”

年龄渐长,张老也感受到自然衰老的强大力量:口腔里换上了全口假牙,眼睛也换上了人工晶体,耳朵用了助听器,心脏也用上了起搏器。对于这些,张老坦然接受,“这都是高科技维持老年人工作生活能力的见证。”

他常用四句话表明自己的修身之道:一生努力,两袖清风,三餐饱暖,四邻宽容。学生们说,这是老师的真实写照,他一直在努力引领时代,跟随时代,即使年近百岁,依然如此。

院士档案:张金哲,中国工程院院士,主任医师,教授。年9月25日生于天津市宁河县。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年6月医院,历任外科主任,副院长及首都医科大学小儿外科教授,现仍在一线工作,为小儿外科特级主任医师及博士生导师。年,医院率先创建了小儿外科,是我国小儿外科创始人之一。年开始在新建医院外科工作,创建和完善了全国最大的小儿外科中心;与此同时,在医学实践与研究、医学创新、医学教育、小儿外科学会与专业杂志、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做出突出的贡献。从医70多年,为万名以上儿童操刀手术,各项发明达50余项,主编及参与著书30余部,获省部级以上的科技进步奖10余项,先后培养了数百名小儿外科医生和近20名硕士、博士。年获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年获得国际小儿外科界最高成就奖——英国皇家学会“丹尼斯布朗金奖”;年获“印度小儿外科甘地金奖”。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贾晓宏摄影:杨建*

编辑:高珊珊监制:方芳、丁肇文

流程编辑:郭丹

1
查看完整版本: 会变魔术的院士张金哲98岁依然坚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