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两包子、一碗炒肝”,曾经开在西四路口把角处的包子铺是很多老北京人的儿时记忆。
最近,市民们发现,消失数年的“西四包子铺”又回来了,引得很多怀旧的顾客排队购买。
北京日报记者昨日探店发现,新店其实跟西四包子铺老店并无延续关系,但也采用了半发面、笼屉蒸的包子制作手艺,搭配北京特色小吃炒肝售卖。
因为排号的人太多,目前这家包子铺严格限购,每人限买半斤。
到底这包子还是不是当年的西四味道?有顾客认可,也有人表示“不是以前那个味儿”。
但无论如何,主打老北京情怀的特色店铺,还是很受欢迎的。
一天卖出多个包子
今年5月开业的“西四包子铺”,位于西什库大街顺天府超市内的美食街,距离大家记忆里的西四路口老店址不到1公里。
店铺在美食街的最里面,从远处就能望见黑色牌匾上“西四包子铺”五个金色大字,走近就能闻到刚出锅的包子香味。
店面位置不大,小小的柜台里一边是收银、一边是取餐,四周的桌椅大概能容纳近20人就餐。
店内墙上挂着西四包子铺的老照片,怀旧感十足。
价格上,猪肉大葱包子一斤60元,炒肝大碗18元、小碗9元。
“上午的已经卖完了!这些都是拿到号等着取餐的!”
记者昨天中午11点半抵达包子铺,店内已经座无虚席,除了正在吃包子的客人,更多的是手里攥着小票等待包子出锅的人。店内顾客七成是中老年人,不乏特意来寻西四老味道的老顾客。
很多人和记者一样,想来吃个午饭却扑了个空。原来店里只在上午9点半和下午4点半两个时间段开卖包子。以上午为例,9点半开始,大概能放个号,每人限购半斤包子,先交钱拿号,接着就是按顺序等着包子出锅,全领完要到中午1点多。
“10:50来的,领到号,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了,还没等到包子!”
抹着脸上流下的汗珠,市民吴女士等得干着急。据店员说,11点之前来基本能领到上午的号,但要等一两个小时才能拿到包子。
“早上商场一开门,客人就涌进来排队了。一屉一斤是30个包子,一天能卖出多个包子。最远还有平谷回来找的顾客!”该店厨师长鲁贵森说。
复原手艺非老店重张
“西四包子铺”这个名号还真是历史悠久。
最开始叫“二友居”,开业于清末民初,店内有两个伙计,一个干跑堂、一个做炒肝,生意兴隆。
年公私合营,二友居转为国营,后来又更名为“西四包子铺”。
年,因修建地铁4号线占地,“西四包子铺”搬到了西四丁字街东口,并且恢复了“二友居”的名号,但没过多久,又不知所踪。
“跟老店没关系,我们也是复原这种做包子的手艺,想把老味道找回来。”
鲁贵森向记者澄清。
他透露,该店的老板是老西四人,对当年的西四包子念念不忘,所以他们决定自行研究这种做包子的工艺,并拿给附近的老街坊品尝,让他们提意见,不断改良配方后才开了现在的店铺。
西四包子的特点就是半发面、皮薄、鲜嫩、流汤汁。
鲁贵森说,做这种包子讲究多,必须得面好、馅好、采用传统的笼屉蒸,蒸的时间短馅不熟,蒸的时间长汤汁都跑了,要计时控制在7分半。
赵女士一听说西四包子铺“重新开张”就赶过来了。
她回忆,上小学的时候,每天妈妈送她上学,两个人都会到十字路口把角处的西四包子铺,三两包子、两碗炒肝,吃得很饱。
后来家搬走了,还会时常回去品尝一下,店拆了她还失落了好一阵子。“这个和小时候味道差不多,半发面的皮儿,油可以渗出来,但不腻。”
西四商街老店铺难寻
不过,也有品尝过的客人吐槽新店“味道一般”,等待时间太久,半斤包子30元有些贵。
对此,鲁贵森表示,现在的肉、面、食材跟以前都不一样了,味道不可能完全复原;店面地方小,做包子的师傅只有6个人,而且包子必须现蒸现卖现吃,所以不能“包子等人”。
“出锅吃一个味、带汤汁,打包回去就是另一个味了,汤汁都被面皮吸走了。我们打算在周边再开一个店面,缩短客人等待时间。”
鲁贵森说。
尽管新开张的西四包子铺不是当年的老人老店,但也让很多市民重温了一下记忆中的味道,大家对各种“老北京”风味的重现表示欢迎。
不过,在西四附近,当年响当当的京城老铺面已经很少了。北京日报记者看到年经装修改建重新开张的服装老字号“造寸”,生意也不太景气,店内客人寥寥。
在附近住了几十年的方奶奶说,从上世纪末期的电子电讯一条街,到前几年的婚纱摄影一条街,再到目前部分婚纱摄影店撤离西四,西四南大街上的商铺基本都是每隔几年就整体“变脸”一次,现在街面上的老店铺也只剩下了“造寸”、“砂锅居”这屈指可数的几家。
“要找个老铺面可难了,我之前常去的同和局饭庄也搬到三里河去了。希望老店面能重回恢复起来!”
方奶奶说。
作者:董禹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