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地下商城的栏杆上听那个那孩子静静的唱着如果你疲倦了外面的风风雨雨,就留在我身边做我老婆好不好,心里突然眼泪横流,脑袋里是他的车里淡淡的香味,他的眉,他的眼,身边是春利,一个最贴心的朋友,然后我转过头去,对她龇牙咧嘴的笑。。。
因为重施氮磷钾肥,土壤有机质下降,腐殖质不能得到及时地补充,从而引起土壤板结和龟裂。氮肥过量施入:微生物的氮素供应增加1份,相应消耗的碳素就增加25份,所消耗的碳素来源于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含量低,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导致土壤板结。我市由于氮肥长期过量使用,个别地点地下水都受到严重污染。磷肥过量施入:磷肥中的磷酸根离子与土壤中钙、镁等阳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磷酸盐,既浪费磷肥,又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致使土壤板结;钾肥过量施入:钾肥中的钾离子置换性特别强,能将形成土壤团粒结构的多价阳离子置换出来,而一价的钾离子不具有键桥作用,土壤团粒结构的键桥被破坏了,也就破坏了团粒结构,致使土壤板结。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省的农业生产开始逐年增加化肥的使用量,并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出非常显著的效果。全省粮食总产量从不足100亿公斤上升到现在250亿公斤。化肥的广泛应用,对全省经济和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全省除部分老菜地和经济作物以外,其余的耕地都在使用化肥进行经营性生产(也称之为掠夺性生产),而传统的资本性生产(也称之为可持续性生产)逐渐退出了农业生产的舞台。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无论是农业科研人员还是农业生产人员,都发现了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即化肥使用量平均每年以7%的速度递增,而粮食单产并没有因为化肥增加而明显增产。科研数据显示,上世纪60年代中期,1公斤化肥可以增产粮食20~22公斤,70年代增产8~10公斤,90年代增产7~9公斤,目前仅为5~7公斤,曾有个别地区一度出现减产现象,这样的产量趋势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农业科研和技术部门经过实验和广泛调查得出结论:过量和长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和中微量元素的严重缺失,致使目前耕地干旱非常严重,导致两个结果:一是粮食单产徘徊不前,投入增大,农民收入并没有增加;二是农产品品质下降,外观、口感、*素残留都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氮肥过量的小青菜硝酸盐含量增高,农产品销售价格低。类似吉林省的农业生产现象,在全国其他粮食主产区也不同程度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