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不会思考的原因大部分孩子学数学,跟背古诗
TUhjnbcbe - 2021/2/21 18:45:00
日常辅导孩子时,遇到的一个很大的困惑:孩子好像完全不会独立思考问题,遇到不会做的题目,要么说不会,要么干脆就表现出瞎蒙的状态,你问他为啥这么做,摇头说不知道,似乎一切全凭感觉。如果想解决这个原因,就得先搞明白这种情况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孩子是如何学习古诗词,以及做相关题目的!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记得以前我学这首李白的《静夜思》时,通常就是反复朗诵,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仗着孩子记忆力要远远好于成人,所以多读几遍,这首诗就能熟背如流了。背下来之后,就能应付考试。考试题通常都是:床前明月光,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低头思故乡。给了上半句,填写下半句;给了下半句,填写上半句。又或者干脆给孩子几个选项,有“锄禾日当午、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疑是地上霜”让他来选。只要记忆力还行、还算认真背诗的孩子,通常都能将正确答案填对。如果我们再换一个题目:____前明_____光,疑是__________,请在以下文字中“地、上、月、床、霜”选择合适的填入空格。拿到这个题的孩子立马开始回忆,该把这个字怎么组合,更符合自己原来背诗时的感觉?地前明上光?月前明霜光?床前明月光?好像最后一个最顺口,曾经背了那么多次,那种语感会让我们对正确答案有莫名其妙的熟悉感,所以就填床前明月光吧。不出意外的话,绝大多数孩子都应该是这么学习古诗词的,而且不只是古诗词,连同数学都是这么学会的。他们拿到数学题的第一反应,是看看题目里的条件,哪些凑到一起最符合日常刷题刷出来的“题感”,符合的凑一起得个数就算完了,跟从一堆字里找最符合诗感的做法一样。我们看个具体的小学数学题:小明家距离学校米,他走路需要10分钟,问他每分钟大概走几米?这种例题水平的题目,孩子一次不会两次,两次不会通常不超过三次,铁定能把这个记下来。只要求每分钟多少米,就拿一个距离除以时间就行了!回到家做作业,差不多的题目都会做,看起来好像是熟练掌握了,但其实未必。如果再换一个题:小明家距离学校米,他走出去米后发现作业没带,又回去拿,最后到达学校用了10分钟,问他一分钟走了多少米?很多学生碰到这种就得歇菜,他们拿到题目看起来也是做思考状,但其实就像是默写古诗词一样,是在回忆,回忆究竟哪个数和哪个数凑一起最有感觉。以前÷10做多了,那又多了个咋办?脑子里一回忆,好像之前做过总共米,走了米,还剩多少米的题目,那就-吧。真有这么做的孩子,究其原因,他压根不是在做数学题,不是从分析数量关系入手,而是依靠哪个数凑一起更符合之前记忆中的样式来做判断。这就跟看到锄禾就想起日当午,看到白毛浮绿水,就想到红掌拨清波一样,根本就不用思考,因为熟记的习惯化,就把后面的东西填出来了。对于低年级的题目,对于简单的题目,这种方法做出来的题目很难被发现,因为答案是对的,我们也看不到他的思考过程,但是一旦遇到绕弯的复杂题目,他们通常都会暴露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拿数就乱凑,这种情况之普遍,我想每个家长都有体会!我们看起来他们是乱凑,完全不考虑数量间的关系,但他们可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好像就是这个样子,就该这么做。说到底,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状态,就是因为他们学数学跟学古诗词的学习方法是一个样,都是依靠熟练记忆,只不过一个偏向于背诵、默写;一个依靠的是不断刷题,都是通过强化记忆,达到一见就能写的结果。《离骚》这么长、这么晦涩的诗词都能一个字一个字的背下来,一般长度的数学题算啥,只要肯花时间多做,错了一次,再出同类型的再做,再错再做,做个三五次,就差不多能够熟练“掌握”了。只不过,这种掌握多半都是假象,是对解题过程形成了刻板印象,以至于一看题干,就能迅速反映出解题过程。而一旦遇到全然没见过的题型,哪怕核心关系没变,也是没有一点办法的!这就像一个孩子没学过天王盖地虎,后面该填啥,不知道,就完全空那儿,而有些孩子毫不犹豫地就填了宝塔镇河妖,看起来完美,但其实有可能是背的。比起这种做对的,我更欣赏填了“天王盖地虎、小鸡炖蘑菇”的孩子,答案明显错了,却反而能够看出来他其实是对对仗有一定理解的,不仅仅是靠记忆去回答。论底层能力,比熟练背下来的,更值得期待。对于简单的、会做的题,一般很难区分到底是刷题刷熟练了会做的,还是真的理解了会做的,对于不会做的题,那就体现的相当明显了。只要是通过刷题学数学的,一般拿到之后就开始依靠记忆乱凑数,能凑出来就算会,凑不出来就不会;而通过理解会做的,一定是先分析题目条件之间的关联,至于怎么往下走,一定严格遵循各种逻辑关系。即便最后都没做出来,但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还是能够相当明显的看到二者之间的差别。我们传统学数学,尤其是小学数学,有一个达成共识的所谓学习方法,那就错了一题之后,变个数,出个相似的题,让孩子再做;倘若再错,那就再出一个再做,多做几次,他就掌握了。这种反复做同类题的行为,跟古诗填错了就抄、抄完再背、背完再做一样,是一种记忆强化。虽然反复的记忆,有可能帮助孩子实现理解,但是更大的可能是让他们习惯于拿题就做,而完全不用再考虑该从什么角度去切入分析。最终像默写诗词一样,默写数学解题过程!与其说,孩子做题就是不爱动脑子,看到不会做的题就不做,不如说我们压根就没教给他们如何面对不会做的题目。小时候遇到错题,总是被罚抄十遍八遍的,这跟古诗词默错字的改进方法一样,后来的确是不会错了,但至始至终也没学过该如何分析题目。我们当年学了那么多年,背了那么多首古诗词,现在有谁可以触景生情时能够自作一首,抒发感情的么?好像没有。充其量就是看到山水、飞鸟,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们记得很熟,但全然不会自己创作。学习讲究方法,背古诗词的方法应付小学阶段的数学没问题,只要家长看的紧点,多下功夫反复练习,总会领先于一般孩子,但这终究不是学数学该用的方法。如果现阶段孩子已然表现出遇到点新鲜的题目就束手无策的状态,完全懵逼,一点思路都没有,不用问,百分百是在用背诗的方法在学数学,最好及时更改,否则后期一定越学越费劲.......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会思考的原因大部分孩子学数学,跟背古诗